抗战的时候,发布“来过中国的日本军人一律枪毙”命令的是国民党将军孙立人,不是共产党。共军的做法是优待俘虏,没有犯罪、情节较轻的人好好对他们。共军曾经俘虏过一些日军后勤人员,包括医护人员,一直带着他们,优待他们。日军的医护、技术人员跟随共军南征北战,一直打到淮海战役。解放后,为了让日军俘虏返回原籍,共军给他们修改档案,方便他们重新回日本生活。
这是共军和国军的思想差别,所以叶鸿生是不会伤害阮君烈的。阮君烈肯定比日军更值得珍惜,是不是?解放战争后期,大量国军士兵充入共军队伍,上百万人。“解放军”是对共军和国军的统称,并非单指共军,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合二为一。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国军的事迹。
在自绝后路方面,国军独树一帜。不管在淞沪战场,南京战场,还是后来的淮海战场。每一次都能在史料中看到某支国军队伍率先把桥炸断,或者跳上船,把友军远远丢在后面的事情。所以阮君烈在战场上也被人丢下了,这是常事,谁遇到谁倒霉。叶鸿生去救他,是他好命。
在南京战场,唐生智失败后慌慌张张丢下南京,把官员家属带跑,然后叫士兵不同方向突围。结果下关的士兵们跑到江边,发现没有船。不会游泳的士兵抱着木板扑进江水,淹死不少,没有死在南京战场上,不幸死在江里。国军军事失策的时刻很多,1944年日军从北打到南,打通铁路线,有爱国心的将领都很着急,国军还是一盘散沙。
沈醉的回忆录记载了一件趣事:
撤离大陆之前,毛人凤是军统当家。很多投奔国民党的共方人士曾经为他辛苦效力,希望跟他一起去台湾。毛人凤恶狠狠地拒绝了。这些人下跪,哭着求他。毛人凤心如铁石,发大招无影脚把他们踹飞,丢给共军。将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彻底抛弃后,毛人凤感觉这一手玩得漂亮,作为功劳汇报给蒋。
看到这里,有见识的读者朋友要笑了:这种三流小说恶毒女配的风范怎么能帮助国军统一中国呢?国军天天痛骂共军统战他们,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其实这事是蒋公点拨的,他完成得很好。到了台湾,毛人凤依然做官,身居要职。
在中共历史上,WG时期,一部分国军过去的人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在毛活着的时候,1972年起开始,错判的国军将领纷纷恢复名誉和地位。在毛死之前,这些人已经官复原职。很多人的子孙直到现在都享有特权(未免也太久了)。
在国军历史上,所有得罪蒋的人,是不会被宽释的。大家喜爱的张学良将军一直被软禁到他儿子死。上文提到的孙立人将军试图反蒋,实施兵谏,被软禁在台湾几十年,直到他儿子死。
不是等到蒋死,是到他儿子死。如果孙子争气,还要世世代代关下去的。
国军有卸磨杀驴的传统,对共军如此,对共军投敌人员如此,对血不够“蓝”、心不够“忠”的自己人也是如此。在这里,考虑到一些同胞出于反共的心理需求,已经在精神上加入国军,作者不再多做赘述。容作者提醒一句:目前,大陆生源在台湾尚未取得医保资格。毛人凤的大招在前,亲们要注意安全。
历史小说自然是以历史为脉络,历史演变到今天,很多事情都在变化发展。中共当年承诺“为人民服务”,中途抽风,现在服务的力度变弱,越来越像国军。谁受了委屈,冤有头债有主,给纪委写信,给报社打电话,该上街的上街。不用把气娇嗔到他家爷爷辈头上。叶鸿生好讲话,不代表他没立功,没有为你现在的生活付出。
热爱国军抗日名将的一些人似乎选择性失明,对他一点也不尊重。
叶鸿生不介意,他不求回报。但是亲们这种态度还是尽量不要带到生活中,容易留下不知好歹、见识短浅的愣头青形象。事实上,黄埔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左派,就算被划给国共两家,他们的关系还是很复杂,没你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国共将领之间互相认识,时不时有来往。国军干部眼里只有共军干部值得重视,因为英雄惜英雄,对没头没脑、哈巴狗一样的玩意,他们通常没啥耐心。国军养尊处优,不可能像共军那样乐意和脏的蠢的偎在一起,如果你没有一技之长、又不会跳宫廷舞,最大的可能是被派去抬土。国军那边建设工作量大,需要很多民夫。
国军更早就变了,子孙后代对“汪精卫的是忠是奸”存在异议,自称不是台独的台独分子很多,亲日政客层出不穷。就算孙中山在世,也定然认不得这是谁的子孙。蒋介石爬起来,也要重新气死过去。想当年,汪精卫葬身梅花山,国军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的坟炸开,把他从孙中山身边铲除。这样不尊重人权、尸权的事情,国军曾经做过,俱往矣。国军早已风流云散,现在的“国军”就是个转基因产品。阮君烈跟这些人在一起,哪会有什么开心的生活。
阮君烈的个性和思想状态。作者在这里解释一下。
他是上个世纪初期诞生的,是一个传统中国人。所谓“传统”可以从他的政治倾向看出来,也可以从他的审美状态,道德状态看出来。他的伦理道德感很强,压制他的感情与欲望。即使情感上他爱叶鸿生,他也不能随意承认,甚至不会主动面对,采取回避遮蔽的态度。叶鸿生认为这是美的,是令人喜欢的。叶鸿生的道德感也很强,在这方面他们俩是一样的。
有人说:“解放战争谁对谁错,哪里分得清?”
这样傻傻分不清的话,阮君烈何至于想死?阮君烈不代表国民党,他是个体,国民党是群体。
阮君烈抱着自残自戕的态度,自觉把国家搞成这样,民不聊生,他作为上层阶级,感觉到不死不足以赎罪。他还想拉着叶鸿生一起死,因为他爱叶鸿生。
叶鸿生当然不会让他死。
蒋给那么多将领发佩剑,让他们打不赢就自裁,没多少人真的去死。兵败后,蒋在台湾地位不稳,自己也不去死,反而火速在日本买一套房子,准备好后路。
(作者真不想把蒋公的事讲这么清楚,毕竟他也挺苦的,打内战打到吐血,打外战也打不赢,能力有限,依然辛辛苦苦忙一辈子,但是比他苦的人太多了。)
阮君烈对国军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他秉承早期的理想主义,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军的衰败是“跨越式衰败”,迅速发展,迅速衰败。时间短,他一时接受不来。
抗战时,在民族精神的焕发下,民众热情支持国军,但是他们的坏毛病没有改。比如说谎,部队都在战绩上作假,夸大战绩。比如腐败,受贿是轻的,属于人情往来。到后来,在接管日占区的时候,国军部队大肆侵占民族资本的产业,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国军一个连一个排地发财,最后民族资本彻底抛弃他们。阮君烈没有直接参与,但是他得到大量好处。
经历这么多事情,阮君烈怎么会一点反思也没有?快快乐乐地去过“小日子”?
他要这么想得开,前面一个他就精分了。有道德感的他就不复存在了。
有朋友认为,国共内战结果,跟普通人没关系。他们谁赢都一样,我今天的生活不会改变多少。
真的是这样吗?
这二三十年大家感觉不错的年头,基础是在前三十年。不解决土地问题,重新划分利益格局,不建立工业化,绝对不可能有后面的发展,走向当今的生活。种子种下去,树木长出来,最后才能结果子。中间发生WG的破坏行为,需要严厉谴责。可是没有最初的种植行为,不管破坏还是收获,啥子都没有。
问题在于——国军有没有条件胜利,然后进行一系列基础工作?
国军当年非得跟共军打仗,就是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改变利益格局。他们主要依靠的是权贵和军官,如果他们愿意土改,仗根本没必要打,完全打不起来。内战之所以打得起来,就是因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走上权贵路线,不愿意做这件事。国军跑到台湾省,总结教训,这才下决心变革。台湾的经济基础也是建立在这个上面。倘若不在大陆失败,共军不抽他们一顿,他们没有必要改变。好好的,干嘛要改?他们今天的变化是建立失败的基础上,而不是成功的基础上。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