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军知道,华夏民族的兴旺,祖国就要面临新的崛起。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华夏大地上,新婚的夫妇只允许有一个孩子,那层维系了几千年的宗族血缘体系将要被打破,也是在这一年,个体户这个称呼正式的走上了中国的舞台,人们的价值观开始产生变化。
可是,作为重生人的赵学军,依旧没整明白万林这块土地适合做什么。虽说,这块地方,自古便有传奇,但是由于山西受元朝之后大迁移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山西本土各种文化都受到了深重的冲击。拿存古董瓷器来说。在过去,好的瓷器只有有钱人家才能用得起,这种所说的有钱,并不是指稍微有钱的人家。是指大宗族,大豪门。这些人家资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家族体系枝繁叶茂几代之后,才会产生兴趣,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他们会使用集艺术,价值都非常高的瓷器来烘托身份以及个人修养。
万林市自古一直很穷,虽远古时期,万林市跟大禹这样的人物都关系密切。可它近代叫老区,论最近这几朝,万林在军事作用当中一直被称为山西的门户之一,地处三省交界,属兵家必争之地。一个好的家族,经过考量,是不会把祖屋宗族修建在这里的。所以,在这片土壤上是孕育不出存储使用大量古董细瓷的家族的。
根据这几年的调查,赵学军得出来一个结果,万林市只能收集到一般的民用粗瓷。这片土地无法提供他这个重生人检漏的机遇,最初他所谓的收集收藏古董大翻身的计划,被地域局限之后破灭了。
愁啊,愁钱,愁机缘,愁年纪,愁机遇,太多愁……赵学军只是一个简单知道历史,一生为情所困的普通人,即便是转世了,他依旧是个普通人,他还是必须回归到普通的生活当中。唯一能做好的事儿,就是偶尔给青少年杂志发个作文,写个小故事,换点小钱花花。
将一切行为,划归为换钱,是赵学军这个未来人的价值观,但是赵家人并不觉得是这样。家里有个小作家,这是多么有面子的事情。甚至奶奶,她坐在门口与一众老太太夸耀唠嗑的时候,都会一口一个:我家军军呀,那是小秀才啊,是要做官地啊。
奶奶已经住在家里好多天了,这些天无论赵家父子怎么努力,母亲高橘子都会被奶奶抓住小辫子,总之,老太太就是看自己的儿媳妇不顺眼。脑袋上的卷子不顺眼,用雪花膏不顺眼,穿高跟鞋不顺眼,加班不管孩子不顺眼,做菜浪费油不顺眼,总之很多不顺眼。
婆媳冲突令赵家的日子艰难无比。每个人都知道,这种艰难目前并无办法解决,愁苦的时间会无限延长。转眼八二年的冬天来临,一场大雪降临万林市。早上起床的时候,赵学军觉得艰难无比,于是决定装病,他说头疼。高橘子没上当,甚至还嘲笑了他几句。
全家都知道,赵学军怕冷,他的装备在这家是最全的。除厚棉衣,厚棉裤,灯芯绒加厚棉布鞋,两层秋衣秋裤,小口罩,毛线围巾,棉手套外。赵学军还要穿那种带帽小大衣。这种小大衣,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叫猴大衣,帽子边边有一圈人造毛。如此,赵学军已经成为这条街著名的一景,人送外号:赵棉球!
不清不愿的放好奶奶悄悄给的半个糖烧饼,赵学军双手扒住家里的门栏,死命的叫:“我头疼!奶奶!奶奶救命啊!!!!”
赵建国忍着笑,一个一个掰开儿子手指:“没用,这个月你都疼五回了!”
带着口罩的小脸仰起,眼睛里雾气缭绕,泪眼朦胧:“爸,那我肚子疼可不可以!”
赵建国硬是给气笑了,他弯下腰,扛起儿子来到家门口刚堆起的雪堆边,指着那里威胁:“更不行!这个理由是你妈高橘子用的!”
厨房里,一个锅铲利落的飞了出来,赵建国躲过去,得意的一笑:“打不到啊,打不到!”
“赵建国,少巴结,我还没原谅你呢!”高橘子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儿,在跟丈夫生气。
原本准备妥协的赵学军,再次开始耍赖,他挣扎一下,硬气的大喊:“你杀了我吧!我就是不去!奶奶,奶奶!救命啊!我爸要埋了我!”
赵建国一只手比出两个指头:“敬酒,罚酒,选一个!”
赵学军很聪明的回答:“都不选!”
赵学文坏心眼的扛着铁锹出来,三两下在雪堆里挖了一个巨大的坑出来,他跟父亲一起威胁弟弟:“三儿,我告诉你,不去上学就埋了你!”
赵学军郁闷无比的对他大喊:“吓谁呢,我不怕,你以为我是赵老二!”他说完自己也气乐了。赵建国看儿子继续耍赖,也起了逗他的心,他把他丢在那个雪坑里,转身回到家,关起门,强拉了媳妇,夫妻俩一起在门缝里看那个在雪坑里挣扎的棉球。
赵学军不知道挣扎了多久,穿的太厚,腿都迈不起!他气闷无比放弃一般的趴下了。
王希拖着一个木板做的雪橇,把书包放在上面拉着来到赵家门口,一到这里,就看到一个圆形,在一个雪坑里滚上来,滚下去。他忍俊不住的哧了一声。
“呸!看什么看啊!”赵学军站起来,面部表情扭曲,人生最尴尬的事情就是在于,出丑了,被仇人看到。
“我送你上学吧。”不知道怎么了,王希觉得赵棉球挺有意思的,如果仔细形容这个感觉的话,那就是一种可爱,引人怜惜,勾人心疼。他说完,拖起脚下的一个雪橇绳子过来。伸出手,将这只球救出雪坑。
赵学军拍拍雪,几乎是没怎么反抗的就扛着书包爬到雪橇上:“不许后悔,不到学校我死也不下来。”王希意外的看了他一会,又笑了。
赵学军摆手,尴尬的说:“走吧!”
“嗯!”王希捡起地上的带子,扛在肩膀上,拖着赵学军向学校走。
“王希。”
“啥?”
“这谁给你做的?”
“我爸!”
“你爸真好。”
“那是。”
“王希。”
“啥?”
“累不累?”
“累。”
“当我没问吧!”
“哧!”
“王希。”
“说!”
“以后,天天来接我吧。”
“凭什么?”
“你听我爸说书了。”
“那你哥还看我家电视来着。”
“那你弟还吃我家饭来着。”
就这样,赵学军赖上了王希,雪化前,如果王希不来接,他是死也不上学的。
第11章
以前,在家的院子里,每到夜晚,总有一只蛐蛐在成夜,成夜的鸣唱。后来,时光飞逝,赵学军总记得很多憋屈无奈,还有一辈子都无法原谅的,来自童年的伤。他却忘记了那只蛐蛐。
那只蛐蛐总是最最勤快的,只要夜幕降临,它会在煤池的那边,院子的角落一直鸣唱,一直鸣唱。这种在深夜里无限延伸的咏叹调,伴随着赵学军整个的童年生活。他从没见过它,它却一直都在。赵学军一直认为,那只蛐蛐是不死的,它每年都来。后来,当赵学军长大,它又连记忆都不留下的,消失在童年老房子的角落。
八三年的春天,彭娟的班长因为二分钱被撤掉了,小姑娘有将近半个学期进入自我厌恶期。说起那二分钱的事儿,并不大,彭娟丢了二分钱,非说是班上最穷的一个姑娘拿的。人家当时正在蹲坑,她带着一群姑娘去声讨,上去就是一脚,小丫头鼻子被踢破了流了很多鼻血。乔老师大怒,摘了她的班干部。从此,彭娟从班长先后变成小队长,又从小队长,变成组长,在九三年夏天最后一次考试的时候她的成绩成了全班倒数第五。
八三年秋天,小学部这边,只剩下了赵学军一人,他入学要比两个哥哥晚一点,两位哥哥都是六岁入学,而他是七岁才入学。赵学兵得意洋洋的走了,去了马路对面的初中。
在他看来,上了初中那就是大人了,而且,他感觉跟大哥上一所初中,这昭示着他与大哥是一类人了,是大人了。于是,他话里话外的常常带了:你小孩不懂得什么什么。当年啊,如何如何。我小时候巴拉,巴拉。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