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李人俞却不愿成亲,在家读书时便推脱了几次,说先立业再成家,等考上功名再说。
如今考上功名,又道授官后再说。
可迟迟等不来授官,主君夫人等得着急,这才追到了汴京来。
罗月止问:“本地的娃娃亲,按理说该是青梅竹马,怎么如此瞧不上?”
白桂:“不是瞧不上、也不能说瞧上了……”
白桂皱着眉头,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解释:“郎君应是从没想过这些事的。他是有大志向的人,从前一心想着读书,如今一心想着做官,除此之外,什么姻缘、什么婚事,都是顾不得的。”
罗月止抿抿嘴:“郎君迟几年成婚没事,就怕耽误人家姑娘前程。怪不得舅舅舅娘着急。”
白桂点点头,又偷偷拢拢袖子,半个手都缩进去。
罗月止余光瞧见了他皮肤的青紫,像是什么钝器砸出来的瘀青。
他咦了一声,小声问:“你手背怎么了。”
白桂神色有些慌张,躲了视线,直把手往身后躲,说“没事”。
罗月止有些纳闷,刚想再问一句,便听到屋里李人俞发怒了,竟当着两家长辈的面高声喊:“不先立业,如何成家!”
话音未落,李人俞便从屋里冲了出来,脸色冷得很。
他抬眼看见白桂同罗月止躲在屋外头说小话,似乎是余怒未消,竟然劈头盖脸骂了白桂两句,说他懒惰偷闲,素不同主子一条心。大抵就是这样的话,或许措辞要更严厉一些。
白桂被骂得愣住了,但并不反驳,低头不做声,跟在他身后离开了。
罗月止微微皱起眉头。
他见过李人俞登榜之后喜极而泣,见过他等不来授官萎靡不振,却头一次见他发这么大火。
堂屋里的三舅气得手抖,连声骂了好几句逆子。
罗邦贤其实是个不善言辞的人,见了李春秋娘家人尤为紧张,便更不会说话,呆呆在旁边陪坐着,看自家妻子安慰哥嫂。
场面一度有些凝滞。
三舅娘瞅见门口的罗月止,叫他进屋里来。
罗月止听话进了屋,同长辈们寒暄,绝口不提方才发生的不愉快。
三舅娘似乎看他很是顺眼,夸了他好些话,等夸够了,方才开口说了实话:“舅娘知道你本事大,还由国子监钦定得了官身……人俞是你弟弟,你看看……有没有法子给他也找个官来当?”
罗月止答:“三舅娘,表弟如今是有官身的,登上皇榜之后便授了登仕郎,吃着朝廷俸禄呢。”
三舅娘道:“有个虚职,却不管事,哪儿算个官呢?”
罗月止苦笑:“三舅娘明察,我这书库官不也是个虚职么,没有实权,哪儿能帮到忙?”
三舅娘表情不太好看。三舅舅拉了妻子一把,叫她别为难孩子。
罗月止怕他们觉得自己推脱,继续解释:“舅舅舅娘有所不知,我之前做了一段时间的官,方知如今官场最忌讳商人掺和。若我如今上下打点,给自家人求谋差遣,就算真找了个位置进去,表弟今后的官声难免要被我拖累,反倒叫青云路不好走。”
李春秋抿抿嘴,叫了他一声“阿止”。
罗月止是险些在衙门里被人脱了一层皮的,又曾被台谏骂得狗血淋头,如今字字句句都是为了李人俞着想,可忠言逆耳,惹了三舅娘不快,颇为有苦说不出。
罗月止闭了嘴,只能哄着两家长辈,说他尽量去想办法,三舅娘这才面色缓和起来。
罗月止其实很不想拿这些家长里短去与赵宗楠分说。
但长辈多年恩情如海,与自己的脸面相比,孰轻孰重,他还是能掂量出来的。
延国公没什么不好的反应,好像反倒挺乐意听他说这些。
赵宗楠之前曾关注过李人俞一段时间,大抵是罗月止离京南下,将《开封日报》审核权交到李人俞手中的那段时候。
他对罗月止这小表弟印象平平。
“如今在朝为官,只有两条路可选,一为才,二为忍。”
后半句话赵宗楠没说完。
同如今官场上欧阳永叔、苏梓美、蔡君谟那些才子相比,李人俞才气不足,忍更不足。
罗月止抿抿嘴,放低了声音:“不求做到欧阳司谏那种地步,倘若给他机会历练历练,兴许便能锤炼得成熟一些。”
赵宗楠靠他近些,去观察他表情:“怎么不看我?”
罗月止眼神又挪开了。
赵宗楠笑了一声,轻轻捏着他下巴,要他把脸转过来对着自己:“委屈什么?你难得拜托我一件事,我高兴还来不及。”
“然而此时并非入官场的好时机,不如再耐心等段时间。”
罗月止问:“怎么讲?”
赵宗楠:“若我猜得不错,过段时日,朝堂会有大变动。”
罗月止问为什么。
赵宗楠笑起来:“你不看我,我便不想说了。”
罗月止无语,抬眼看他。
赵宗楠笑答:“同月止你一样,梦里梦来的。”
罗月止:……
罗月止:烦死。
罗月止知道赵宗楠素来不乐意自己掺和官场事。
他亦有自知之明,不该自己知道的事情便不多问。
但他不问,却不代表麻烦找不上他。
早前说道,西北战事平定,范仲淹、韩琦等一干新党君子回朝。
但除了他们之外,其实应诏回京的还有一个人,名叫夏竦,字子乔。他如今年近六十,多年来历任地方,颇有才干,也获得了很多地方百姓的称赞,之前在西北时,乃是韩范二人的顶头上司,文采斐然,为官数十载,资历十分厚重。
吕相公如今退居二线,要举荐接任者,便上书皇帝,推荐由夏竦来做枢密使,统领一国军事。
按他的资历,按理说是够格升任相公的。
但此人私德上毛病颇多,官声差得很。
就比如之前他在西北巡边之时,就曾在营帐里养了好几位侍婢,日日宴饮狎戏,好不放浪,麾下官兵见此皆有怨言,甚至险些闹出了军变,整个西北军都不大待见他。
这事情闹大了,官家方把他从西北调离。
按理说如今文人最要脸面,是宁可死也不愿背负恶名的。
唯独这位“夏相公”脸皮挺厚,左拥右抱的,被台谏两院追着骂了好些年,愣是死撑着不改,风花雪月照旧,硬是割舍不下这十丈软红。
前年更热闹,夏家的发妻同外宅里养的美妾妖姬争风吃醋,竟活活将这位夏大官人的脸皮都挠花了。
这样的人,这样不自重的性情,如何能够入主枢密院?
台谏官员不论派系,统统炸了锅,齐齐上书反对他归京。
欧阳永叔更是毫无顾忌地开喷,说他“挟诈任数、奸邪倾险、怀诈不忠”,用词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欧阳司谏不仅骂他,还对皇帝大肆数落起吕相公的不是。
他是这么认为的:之前吕相公在任中书的时候,同夏子乔关系也不好,不愿与之分权,早就想办法将他排挤出京。如今吕夷简自己眼看着就要致仕了,便把这祸害推荐出来,想给自己留个心胸宽广、不计前嫌的名声。
却不管这人选到底合不合适,够不够格,会不会将两府闹得乌烟瘴气。
他这次举荐,只考虑自己身后名,实则是假公济私,半点没考虑国朝社稷,忒不是东西!
夏竦绝对不能用!
御史台官员纷纷跟帖,暗地里颇为高兴——这个月的月课有着落了!
如今的官家并非气势强硬的君主,心思软和,有时候拿这些谏官没办法,几日之间被劄子淹没,不知所措。
朝中反对之声太过鼎沸,官家没有办法,只得让步,封枢密使的圣旨刚发下去没多久就撤了回来。
“夏相公”高兴了没几天便被贬黜出京,府上行李都没安顿完呢,就要重新打包起来。
他憋屈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含恨离京。
这可乐坏了新党人。
自从范公被吕相排挤出京,他们群龙无首,只能眼睁睁看着吕相把持朝政说一不二,若遇不平之事,写成劄子交上去,只要有碍吕相一派的利益,便十有八九被拦下,好些都送不到官家面前。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