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越:“是不是会有很多事要管?”
那倒也是。
管事的人选其实也好解决。
没有谁技术特别突出的情况下, 在他们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 最好的选择就是任人唯亲。
六哥姜齐, 四嫂梁玉兰, 还有下午干活儿的家俊。
三选一就行。
虽然姜四山积极推举自己, 但沈青越婉拒了他身兼多职, 还是继续担任他的“守山大师”吧。
那个比在作坊当小管事更气派一点儿。
姜四山遗憾退出。
姜竹倒是想过找他大伯, 他大伯是懂点儿竹编的。
不过姜大山不爱说话,其实不太适合做这个。
家俊倒是合适,和姜竹也最亲, 但是他只有半天来,还要担着自己家豆腐的生意,多少可能有点儿不能服众。
最后商量来商量去,他们俩还是去问了梁玉兰。
梁玉兰自己都发懵:“我?”
沈青越:“嗯。”
梁玉兰:“我的妈呀!咱们村都没有出过女管事!”
沈青越笑:“如果觉得有压力……”
梁玉兰:“没压力!没压力!我行!我能行!我的天爷啊!”
她消化了两秒不到,嘎嘎笑着就跑去隔壁院子找吕香梅显摆了。
沈青越:“……”
其实他们最理想的人选是大嫂。
但大嫂家自己有生意,今年还得张罗准备家俊的婚事。
他们定的婚期是明年开春前,算算要准备的东西,还挺紧张的。
还是别说了,让梁玉兰开心点儿吧。
沈青越又去跟家俊和姜齐解释。
原因也很直观,家俊不能全天来,姜齐砍竹子也是在竹林时间比在院子里多。
另外……
“还有安排做饭的事,刘师傅他们几个也不会做饭,做饭的都是编竹编的嫂子们,四嫂和她们沟通更方便些。”
姜齐:“嗯,她合适,管事就是得能说话,我不行。”
况且梁玉兰当了管事,工钱还是没他高。
他一百文,管事九十文,他还是他们作坊赚钱最多的第一名!
姜齐暗戳戳地开心。
本来毛玉珠听说让梁玉兰当管事还有点儿不开心,不服气,姜齐这么一说,她又开心了。
谁叫她不擅长做这些呢。
“要是我也会做竹编,去你们那作坊干……”
姜齐马上道:“那肯定是你当管事。”
毛玉珠捶了他一下,自己又忍不住笑:“小声点儿。”
姜齐:“她要是一直跟你显摆个没完,你就领她去买卤菜,她肯定心疼钱,就顾不上跟你显摆了。”
毛玉珠又捶了他两下:“哎呀,你这个人真是,你几岁?”
梁玉兰新当了管事,正是好面子时候,这会儿去买卤菜她肯定要抢着付钱,然后回家自己闷在屋里边数钱边心疼。
想想就好玩。
不过她得给家安攒嫁妆,还得攒钱供两个儿子读书,家才兴许在村里读就够了,自己也不怎么爱读,但家旺将来肯定是要一直读的,还不知要花多少钱。
他们想想过个瘾就算了,不能故意坑梁玉兰花钱。
他们也得攒攒,不能老买零嘴吃。他们家兴读书也不如家旺灵光,但孩子嘛,还是自己的好,也不用非跟那房比。反正他们俩就家兴一个,不如趁着现在年轻能干多挣点儿,多攒点儿,以后家兴长大了,买上几亩地种地也行,想做个小买卖也行,无论做什么,有本钱总是比没本钱好干。
没等搬下去,梁玉兰新官上任,已经积极安排起事儿。
他们作坊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在山上需要她做主的就是安排午饭。
每天除了他们,就姜松、家业和石生来吃,偶尔家业也会领着家里其他孩子来,不过小孩儿嘛,都吃不了多少,按他们村的习惯,中午也不算什么正餐,垫补垫补不饿就行。
他们几个来不来都不怎么影响做饭的量,每天下山前,梁玉兰要问问姜竹和沈青越第二天中午想吃什么。
想吃鱼还是想吃肉。
第二天一早上山前,她就到河边看看,瞧见谁捞鱼了,就喊一声让中午前往山上送点儿鱼。
想吃肉了,就让姜四山上屠户那儿买一趟。
现在山上有点儿远,不太好开口,她琢磨着搬下去后去屠户家找一趟,以后让他们每天往作坊给送点儿骨头什么的。
他们买得不少,值当的送一趟了。
再之后,都不用她问姜竹和沈青越了,变成他们俩每天问她中午吃什么。
在梁玉兰主持下,他们午饭餐标还省了点儿。
菜是不可能买的。
山上只要有野菜,不可能买一点儿菜。
姜竹家腌多了太咸沈青越吃不了闲置的咸菜被她征用了。
炒菜的时候切点儿咸菜进去,还放什么盐?
新鲜的野菜能腌的也腌上,反正咸菜罐子都是现成的。
她还和吕香梅讲价,每天要豆腐,得给他们算便宜点儿。
更绝的是她跑去卤菜家买卤汁。
人家不卖卤汁,她就给沈青越随便买点儿卤菜,让人家多给舀几勺卤汁。
菜是沈青越的,不算在他们的伙食费里,卤汁被征用,相当于不花钱多了一个香味儿,用来炖菜就很好吃。
在她主持下,沈青越原本定的一人一天十文钱的餐标,直线缩水到了五文。
最厉害的是她竟然能保证每天有点儿荤腥,大家吃得还挺开心。
要不是山下房子弄好了,梁玉兰都要瞅上姜竹家院子外面一块儿平地种点儿豆子杂粮,再种一茬菜了。
选了个吉日,大伙儿一起往下搬。
他们的新宅子其实相比宅子,更像是个大仓库。
盖得最精细的屋子,就是将来用来放竹帘的仓房,连门都比其他几间屋子沉一些。
干活用的屋子也比正常人家的主屋宽大很多,每个屋子都留了较大的窗,方便采光通风,厢房外面也专门修了有顶的走廊,往后天气热,房间闷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在廊下干活儿。
他们还盖了个不算小的厨房,将来一大群人要在这儿吃饭呢,得留足做饭的位置。
除了这些,沈青越还在每间屋子里做了壁炉。
冬天是要猫冬休息的,但入秋天气就开始冷了,下雪停工前有炉子取暖也方便些。
除了这些,就可谓家徒四壁了。
不算厨房的锅灶,他们什么家具都没。
搬过来当天,大家干活儿用的板凳都是从自己家拿来的。
还是姜竹后面把盖房子没用完的木头拢了拢,做了一堆木板凳,才结束了自备小板凳的窘境。
开始这些天,每天都有过来串门瞧稀罕的,他们作坊成了村里老头老太太新的聚集地。
沈青越和姜竹每次来,都能看到一些坐在他们院子里编草鞋、编扇子的老人。
看就看吧,反正也没什么不能看的机密。
倒是因为他们常来,本来想上山而不能的年轻姑娘们,也凑到这儿来打络子了。
村口太开阔,是老人孩子的地盘。
一般人家里也没这么大的屋子,还是这儿好,宽敞人又多。
男女老少都有,做竹编的大嫂们还爱在回廊下面干活儿,篾匠们一般都在院子里,屋子倒是空出来给她们用了。
门口门槛上还会坐几个老太太,有人带着孩子过来,在这儿聊天说笑打络子,绝不会被传出闲话来。
姜竹只要没事,每天都过来帮帮忙,沈青越这名义上的老板倒是来得最少。
两三天来一趟。
这阵子他来了灵感赶了赶稿,闲下来了往山下一走,好家伙他的新家都成村活动广场了。
原先在山上,村里的大嫂们不好带着孩子来,这会儿搬到山下,她们真是带着孩子上班。
到了中午吃饭时,也难免会让孩子吃点儿。
沈青越不来,大伙儿都这样,你带我也带。
梁玉兰这管事自己都领着闺女来。
沈青越一来,大伙都有点儿不好意思。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