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果然飘起了雪。
沈青越起来就打喷嚏,干脆没去码头。
节气虽然早已入冬,但本地的习俗向来以落雪为准。
落了雪,山上的施工正式结束了,张师傅带上他的人手领了工钱和沈青越他们道别,等到明年春天再来书院继续施工。
同一天,书院也正式放冬假了,比县城的书院早了半个多月。
从县城过来的孩子都乐疯了。
虽然他们书院有从来没听过的寒假作业。
里面还有不知道沈先生什么时候出的,贾先生又是什么时候抄的好些算数题目。
但总归是放假了!
书院还给他们一人发了一本儿《幼学童蒙》让他们回家读,并且要写读后感,这也算寒假作业。
这些书是不收钱的,但弄丢弄坏了就得赔偿,看旧了不用赔,过完年还回书院即可。
另外,作业里最重,也最叫他们头疼的,就是小记作业了。
先生说像上次游览码头一样写游记,或者每日的感悟所记、读书所记等等都可以,两日写一篇即可,要求字迹清晰整齐,写乱了不算。明年复学后,他们会一篇一篇地看,还会像上次一样抽人读自己的文章。
开心的小朋友们顿时成了苦瓜脸。
他们一点儿都不介意念自己的流水账,毕竟除了姜松、姜家旺他们几个,大家写得都差不多。
但先生们非让那些书生先念,他们都惊呆了,就去码头玩了一天,怎么能写那么老长老长呢?
还什么流水江河人生家国。
什么茅屋广厦民苦民乐。
什么江鱼美味渔夫寒瑟。
他们都听不懂。
就听得懂夸码头多热闹的。
而且同样是写热闹,那些人写得好好,把他们写的比得傻乎乎的。
书生们还会写诗,而他们才刚刚开始学诗。
他们好愁哦,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比呢?
一对比,他们还是更喜欢算数题一些,那些大人书生算得也不怎么样,好些还不如他们呢。
书生们拿着沈先生和贾先生好心给他们准备的算数作业,头也麻麻的。
为什么呀,不收他们当学生,还给他们发作业。
给就给吧,还非要告诉他们这些题目和那些开蒙小朋友是一样的,做不对很丢人的好吗?
放假的日子,书院遍布苦瓜脸,沈青越看得幸灾乐祸。
趁着雪没下大,心急回家的收拾了东西就坐车走了。
不心急的则在村里溜溜达达买买买。
过了正月十五才正式复课,这一走一个多月吃不到村里的东西,他们会想念的。
谭武元几个就跑去餐馆点菜吃了,还十分义气地叫上了关系不错的同学,大吃大喝一顿,他们又到同学家一通买买买。
腊肉、腊鸡、腊兔要。
好吃的点心零食要。
漂亮的皮毛、络子要。
还有人别出心裁跑去买了一板豆腐。
初雪村里家家户户都要炖豆腐吃,姜正很怀疑这几个小孩儿是在凑热闹,“你们吃得完这么多么?”
谭武元:“我们家人可多了!”
另外几人也嚷嚷:“我们家人也多!”
豆腐可不是什么耐放的东西,姜正不放心让他们这么买,把一板分成四份儿卖给他们。
几个小孩儿闹着还要,他又取了些耐放的豆干、豆皮给他们。
姜四山家的肉干也被扫荡了大半。
不光小孩儿们爱吃,那群书生也爱吃,你一包,我一包地买,没一会儿就把摊子上摆的买空了,他们又跑来家里买。
菜和干菜也有人买。
冬日能吃的蔬菜就那些,村里山货种类比城里还要丰富些。
借住的书生们不少都是在房东家买,有人还买了一罐子咸菜。
从前不关心这些的书生们瞧见别人都一堆一堆地买,看着看着忍不住也开始跟着买。
还有人凑热闹,跟着村里的孩子们一起跑去竹林里挖冬笋。
小孩儿们是想吃冬笋炒腊肉,他们则拿回家当礼物。
求学出门好多天不回家,瞧,回来他们带上了亲手挖的冬笋!
第198章 冬闲
闹哄哄的人群散了, 村里也正式步入冬闲。
没了这群花钱主力,好些铺子都可以暂时收摊, 等明年书院复学再开张。
村里一下子清闲下来,家家户户都不怎么适应,串门聊天的都要想一想往年这时候他们是怎么过的来着?
半天过去,大伙儿都开始盘点起自家仓库看看够不够过冬了。
往年,粮食不够他们想到的就是精粮换粗粮,或是趁着土地还没上冻, 赶紧再去挖些冬笋,找些不苦能吃的野草根晒了磨粉。
今年,买!
粗粮够吃,还能再买些精粮回来。
好些人家数了数忙碌一年攒下的钱, 大大方方拿出几十文让去买肉、买豆腐。
这个冬天,每家都不缺被褥, 冬衣不是太足的还找邻居、亲戚商量着要不要再搭伙上码头买布去。
那边的布料便宜, 就是一次至少得买半匹, 一家用不完, 得找人凑凑。
这家听说要去买布, 那家也琢磨着上码头去买粮食, 姜望南说最近码头有粮商过来, 零卖价和镇上差不多, 买多了能讲价, 种类也多。
不想往码头跑的就托姜望南帮他们捎一些, 姜望南按镇上的价卖给他们, 自己还能赚点儿钱。
姜竹也在码头买了些本地不常见的粮食,他不用按零售价,拉上姜树, 凭姜树那身衣服,买什么都能按批发价算。
左买点儿,右买点儿,姜竹每天往家囤点儿东西,储物间里过冬的东西越来越多,有一天他还弄来几个柚子。
说是商船从南边弄来的。
姜竹从前没吃过这个,也不知道沈青越能不能吃,先买了十几个让家里亲戚和赵先生、曲学博、贾文彬他们都尝尝。
他只知道南方是衢国,也不知道衢国到底有多大,回来一问才知道,贾家都没吃过柚子,倒是曲家和赵先生从前吃过,不过他们老家也不产柚子,还是年节上供时候才买一些。
这年代的柚子远没沈青越吃习惯的好吃。
果肉小,还酸,味道偏苦。
不知是品种、产地还是培育问题,不过别人都觉得挺好吃的。
虽然不是故乡的物产,赵先生他们还是很喜欢。
姜竹奶奶也很爱吃。
就是她嫌柚子皮厚,论个买回来那么大一个,拆开就这么点儿果肉,越剥越觉得花了冤枉钱,老太太嘀咕这果子长得不实在。
瞧大家都喜欢,姜竹又买了两筐回来,给作坊所有人每人都发了一个当年礼。
下雪那天作坊也停工了,只是零碎的东西多,又收拾了两天,算完工钱才正式放假,发柚子这天,都是临时喊人来领,村里人又看了好一阵儿稀罕。
“这是果子?咋瞧着像个瓜呢?”
几人还凑在一起研究这东西该怎么吃,只听作坊一个大嫂“啊呦”一声,骂道:“还没拿回家呢你就给我啃了?”
他们转身一瞧,原来是那家小孩儿听说是果子,想尝尝是什么味儿。
他娘还想着这是个稀罕物件,留着上供摆盘呢,赶紧从他怀里夺过来,定睛一瞧,得,连个皮儿都没坏!
众人愣了愣,哄堂大笑。
全村都知道了南边有种好看好吃但长得不实在的果子叫柚子,抱着啃几口都啃不破皮。
外村四个篾匠那份儿,是姜齐替他们去送的,送过去还得教他们怎么剥,省得他们当菜给切了炒了,或是跟村里小孩儿似的不知道怎么下嘴吃。
书院彻底打扫过一遍,讲堂、藏书室和新建好的屋子都上锁后,赵先生也要带赵舒云搬回村里住了。
“我们一直在山上,你们也不方便。”
沈青越只当听不懂他的话中话,淡定道:“哪有什么不方便,你们想住就一直住着。”
赵先生才不信他这随口的客套,呵呵笑两声,“还是下去吧,村里孩子多,舒云能和他们一起玩儿。”
另外,他还能给依旧留在村里的几个书生和家旺他们几个多上几天课,再抽空和曲学博、江修文一起编两本新书给学生们用。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