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王(207)
第174章
刘协回到官渡大营时, 正遇上张郃、高览领着三万袁军来投降,而留守大营的马超与曹军面对两个时辰前还曾交战的敌人,不知道该不该相信张郃等人的诚意。
马超斜眼观察着张郃、高览二人, 躬身对刘协低声道:“陛下,小心这些人诈降。末将以为, 信不得。”
毕竟袁军人多势众,就算火烧乌巢得手, 断了袁绍在黄河南岸的粮道, 但也不至于立时就有大将领兵叛逃了。
张郃与高览有些紧张得盯着这位刚刚出现的黑袍年轻人。
他们吃了败仗,回到袁绍军中, 又听说了谋士郭图等人谗言暗害之事,一来生怕袁绍偏听偏信, 将他们治罪,毕竟刚直的谋士田丰已经被下狱了;二来对袁绍屡屡出昏招的状况也感到灰心,索性便领兵来投奔了曹军。
然而官渡大营中, 方才还与他们交战的几位将军显然信不过他俩, 认为这是诈降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张郃与高览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讨论结果,如果对方真的不肯相信,他们也不能坐以待毙, 领着这三万兵马,寻一处三不管的地界,总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就在曹营中几位将军争论不休之时, 这位黑袍年轻人与另一位青年人走入帐中来,帐中的氛围立时就变了。那几位将军都望着新走进来的两人, 仿佛这二人是比曹操还要厉害的人物。而这两人中,又以那位黑袍年轻人为尊,因另一人始终错后半步立在他身后, 而那黑袍年轻人显然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相处。
刹那间张郃就明白过来,他与高览的命运如何,就看眼前这位黑袍年轻人了。
“你是张郃?”黑袍年轻人向他看来,目光如炬,“近前来。”
张郃趋步上前,又重复方才的话,“我乃袁绍军中中郎将,今领兵三万来投。”顿了顿,又道:“若将军信不及,只需让出一条路来,许我们离开便是。”
“你们来投奔的事情,袁绍现下知道了吗?”
“三万大军一动,袁绍定然知晓。只是他是否知道我们来投奔了曹军,那就不一定了。”张郃如实道,“就算他现下不知道,最多一个时辰,也就都知道了。”
“那还等什么?”黑袍年轻人立即便道:“马超,领兵跟着张郃将军,反攻袁绍在阳武的大营。”
马超大声应了。
张郃反倒微微一愣,到:“将军不怀疑我等?”
黑袍年轻人道:“这有什么好怀疑的?”他顿了顿,笑道:“袁绍手下的人,若是不叛逃,才是奇怪的事儿。”
张郃笑道:“将军好胆识!”
马超在旁嘟囔道:“什么将军?这是陛下。”
张郃愣住,“陛下?”
刘协微微一笑,道:“朕的身份在这帐中不是秘密。这一仗过后,朕在此间的消息,也就瞒不住了。”
直到离开营帐,前往反攻袁军的路上,张郃都还没有回过神来。
虽然在两军开战之前,朝廷表明了曹操的身份,皇帝下诏说曹操一直是汉室忠臣,身在袁营心在汉,但张郃没有想到曹操与皇帝之间的联系会如此紧密。以至于竟然在如此危险的前线曹军大营里,看到了本该在千里之外长安城皇宫中稳坐的君王。他既觉得惊奇,但是想到传闻中曹操的长子是天子第一信臣,又觉得理当如此。想到曹操的长子,张郃便又想到同僚淳于琼,据说淳于琼的儿子也跟在皇帝身边,可惜淳于琼不像曹操,是一心追随了袁绍,如今乌巢兵败,恐怕要落得个没下场。
“你倒是挑了个好时候来投诚。”马超追上来,与他一同快马奔赴阳武。
张郃从茫无边际的思绪中回过神来,他在两个时辰前与这位高鼻深目的羌族将领交过手,晓得对方武力惊人,看方才帐中情形,这位至少是在皇帝跟前能说得上话的人,他既然已经投奔了朝廷,那以后就要与马超等人成为同僚,不再是敌对阵营兵戈相见了,因笑道:“方才帐中多谢将军,否则我冲撞了陛下,还不自知。”
马超冷哼一声,道:“你最好是真心投诚。我就跟在你身边,若有不对,一刀先砍了你!”
张郃笑道:“将军刀快,我可不敢以身相试。”他心中暗暗称奇,也不知那皇帝用了怎样手段,竟将这样一位羌族将军收拾的服服帖帖,又驱使得这两万羌人为精兵。要知道用异族兵为先锋,是很危险的;一个用不好,闹起兵|变来,或是溃散,或是倒戈,都是生死攸关之事。所以若用异族兵为先锋,后面非以数倍的大军跟着不可,若是回头或逃散都只有死路一条,他们才会不得不前。但以他掌握的信息来看,马超所领的兵马与曹营中留下的兵马,几乎是一样多的。官渡这一场大战,若他与高览没有领兵投降,绝对会是一场硬仗,而冲在最前面的羌人精兵是会被大量消耗的。但是两个时辰前交手之时,他却被这支队伍的骁勇忠诚震撼了,输的实在不算意外。窥一而知全身,张郃认为,皇帝能一统帝国西部绝非偶尔,而现下,帝国的东部正在被皇帝收入囊中……
袁绍昨夜睡到一半被惊醒,得知曹军偷袭,虽然倦怠,但再也难以入眠,撑到黎明时分,先是得知乌巢彻底被打败,淳于琼等人被杀,粮草除了被烧了一部分,竟然还被连夜运走了大半。他正是气得要呕血之时,又得到消息,说是张郃与高览带了三万精兵离营,命人再探,结果探出他俩是去投奔了曹营,如今正领兵杀回来,望之竟有近十万之众。袁绍立时从气得要吐血,变成吓得要死,形势立刻倒转,而许攸、张郃与高览先后的背叛,已经把他大营的布防、阵法等都泄露得一清二楚。
而乌巢战败,粮草被断的消息已经传开;现下又传来张郃等人反叛的消息,袁军立时军心动摇,竟是要不战自溃的,哪里还能抵挡气势汹汹的马超等兵马。
两军一触,袁军立时大乱。
袁绍现下什么都顾不得,只能保命要紧,与长子袁谭骑马逃出,忙要回到黄河北岸,在渡口处又遇到一股逃来的骑兵,最终共得八百骑兵,得以渡河至黎阳北岸。
自董卓乱起,他被联军推举为总盟主开始,这十年美梦,只一夜便惊醒了。
袁绍踉踉跄跄来到部下蒋义渠营帐中,他如今只有八百骑兵傍身,如果底下人反叛,他也只能等死,因此握了蒋义渠的手,哀叹说:“我把自己的头颅放在你手中了。”
蒋义渠也已经追随袁绍多年,仍是认他为主公,便道:“主公有什么号令,我派人去各处告知。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大家知道主公在这里,都会来此处归附于主公的。”
袁绍犹如在噩梦中一般。
而另一边马超与张郃领兵而回,这一仗算下来,不仅杀敌三四万,又令敌人溃散三四万,关键是还缴获了武器、辎重、图书、珍宝无数,都是袁绍仓皇败退时来不及带走的。同时乌巢处的淳于阳与曹操也已回来,带回了充足的粮草,每个人的脸上都喜气洋洋。
马超道:“陛下,还俘虏了一批人,该当如何处理?”
这被俘虏的人里面,有在袁绍身边屡次出谋划策的沮授,有文采斐然的陈琳,还有许多人才,都是因为这一夜事发突然,没有来得及跟袁绍撤离。
而袁绍逃命的时候,显然也没有想过这些曾为他出力之人的命运。
随着马超的问话,所有人的目光都小心得投向坐在上首的皇帝。
这样的捷报之下,皇帝仍只是沉静坐着,听众人一一汇报,丝毫没有外放的狂喜之情。
他开口说话时,有一种上位者独有的腔调,因为知道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每一个字眼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格外沉稳斟酌,“这些人,愿意为朕效命的,就给他们机会。当下正是乘胜追击之时,朕为这最后一仗,已请伯喈(蔡邕字)写好檄文。今日便派出使者,传送各处。列位还需辛苦几日,哪怕袁绍逃回了邺城,我们也要追到邺城把他揪出来。”
讨袁绍的檄文一发布,当初袁绍通过汪雨下毒,暗害皇帝的龌龊丑事,便公之于众了。